年度总结

2021年北京中科科教发展基金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3-16 09:39:27 来源:北京中科科教发展基金会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基金会在理事会的决策领导下,在募集资金面临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拓展资源,扩大合作范围,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整体运行情况
  (一)深入社会调研,聚焦热点问题。
  2021年基金会在科普项目调研策划中,深入社会走访,在原有科普项目的基础上,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聚焦乡村教育中的科学教育需求,走访了桂馨基金会、慈弘基金会、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圆梦基金会、童学基金会等重点做乡村教育的同行基金会,调研探讨如何开展乡村教育需求的科普内容、项目。并针对科学盒子、科学书包类的产品研发与资源进行了市场搜集梳理,走访了具有研发能力并具有成熟产品的企业、机构,组织召开了有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负责人、科学教育课程教师、相关研究所科普教育项目研发人员、基金会项目策划部门等参加的研讨座谈会,深入探讨交流适用于乡村教育需求的科普项目,聚焦乡村教育赋能计划项目。
  同时,积极遴选对外合作,开展了与乐高教育项目、青橙团队项目、蜗牛我行项目、作业帮项目等合作洽谈,开展了安徽滁州科普项目调研、海马幼评公益项目调研工作。取得了科普项目策划设立前期的信息与资料,为项目的开展推进积累了经验。
    (二)加强项目管理,协调汇聚资源。
  1. 设立“移动科普展”项目。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公益活动,将优质的科普产品、科普课程惠及乡村教育及更多有需求的地区,基金会在2021年的项目策划中,更注重项目的公益性、社会性,以及项目的专业性,打造可持续服务社会的公益项目。“移动科普展”项目是根据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结合文件中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的精神进行调研策划。
  近年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面临获取前沿科研成果与资讯难、系统科学的体系化课程研发难、用于科学实践教育的场地和实验室空间紧张,科学课教师短缺,学生参与度不高,科学知识传播效果亟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学生科学普及教育的方式有待于完善和进一步的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基金会项目部前期对该项目进行了需求调研。从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预算、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判,重点关注项目的可行性、专业性、公益性及社会需求等方面,提出了项目可行性方案与思路。通过变化科普展览的方式方法,举办更多更生动更有趣味性的科普展览服务于儿童青少年的客观需求;利用更便捷的方式,把微型科技馆移动到学校,把具有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变为青少年们更好理解和更易接受的科普方式。
  “移动科普展”项目已经理事会审议立项,将汇集更多的优质科普资源,通过移动方式,更好地深入偏远乡村开展科学传播,可以更好地参与国家的乡村振兴,可以在乡村教育中发挥作用,更好地履行基金会的科教公益使命,服务社会需求。
  2.调整“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2021年基金会针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梳理,提升项目执行落地的操作性。面对2020年设立实施的“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进展问题,积极与项目“科学快车”IP授权方联系沟通,采取各种方式推进项目的进展。但由于“科学快车”IP授权方自身原因,无法继续授权基金会使用,至此“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搁置。
  为了使项目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社会需求,基金会项目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协调周边科普资源,遴选有合作资质、研发能力、实施经验的机构开展合作。经过调研沟通,获得中科启元公司“6Demo Science”品牌下“当喵星人遇上剑齿虎”主题科普特展相关知识产权产品授权。该品牌IP及相关展品与“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所开展的移动科普展在方式、内容、目的、效果等方面匹配度较高,可以很好的融合与嵌入,能够较好解决基金会“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的搁置问题。因此,项目部提出建议,经过理事会审议同意,停止继续执行“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同时取消该项目专项基金100万元。将“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中车辆购置、改装、上牌及后期彩色大屏及相关展品购置共计200万元预算资金,合并纳入“移动科普展”项目,用于“移动科普展”项目车辆购置、改装、上牌及后期彩色大屏及相关展品配置。该项目的调整解决因IP授权带来的项目被动、资产搁置、契约履行等一系列问题。
  2021年基金会在加强项目管理中,在理事会的理解支持下,虽然及时对“科学快车”专项基金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同时也给基金会项目策划工作带来了反思与启示,如何将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的项目顺利平稳推进,是需要认真研究挖掘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基金会要在调研策划项目过程中,加强项目前期深入的了解与沟通,尽量避开与把控不可控因素,减少项目执行的被动性,提高项目执行的操作性、落地性。
  (三)拓展募资渠道,开展筹资合作。
  2021年是基金会募资艰难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艰难,募资也困难重重。为了突破难关,基金会尝试着与公募基金会合作,参与每年一度的“99公益日”活动。从前期的寻找合作伙伴,到临近时点的启动,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人脉资源和优势,利用与青爱基金会的合作机会,尝试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开展“99公益日”一块做好事的募集活动,通过“爱的教育校园行”项目向社会公众发起募捐。此方式是基金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基金会募集善款方式的突破,虽然3天时间募集的资金为10970元,但是锻炼了团队,了解了公募的做法,为今后的募资做了探索与铺垫。
  (四)关注科教发展,助力人才培养。
  2021年基金会依然关注基础教育与科研创新,在资助基础教育、科研创新中,认真完成已设立的项目,积极开展资助科研人员健身计划项目,认真履行公益人的初心与使命。
  1.完成“中科玉兰”项目资助。为了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术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持续提高中关村中学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基金会继续资助第三届“中科玉兰”学术基金微项目、第三届“中科玉兰”学术讲坛活动。资助教师42名,资金12.8万元。
  2.实施“朗读亭、图书柜”项目。为助力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着眼于科技创新建设,弥补学校图书馆闭馆期间学生借阅图书需求,助力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和流畅的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金会针对学校的需求,对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3月初走访遴选该类设备的生产商,6月初完成项目立项及招投标,7月初完成安装调试工作。8月中旬完成验收及捐赠工作。捐赠朗读亭4个,图书柜4个,捐赠资金153万元。
  3.设立“科研人员健身计划”项目。为支持国家科研院所人才的培养,基金会依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动物研究所需求,对该所科研人员健身场所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截至2020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357人。其中科技人员16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人。由于科研人员工作繁重、科研工作压力大,身体健康问题一直关系到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深入。2020年昆明动物所申报的茨坝园区缺乏多功能运动场地,所属科研人员及师生迫切需要打造运动场地并购买健身设施。已重点完成室内多功能运动场的改建和器材购置工作,并于2020年8月投入使用,受到全所科研人员、研究生的一致好评,已成为研究所全民健身的主要阵地。正在组织实施的室外运动场建设工作,由于资金缺口比较大,需多方筹措20万元资金用于室外运动场围网和专用人造草坪等建设。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基金会将项目的策划紧紧围绕中国科学院“安居、安家、安康”“3H工程”,围绕“把广大科研人员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忧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科研骨干人才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为广大科研骨干人才创造放心、舒心、省心的科研环境与条件”,“保证科研人员五分之四时间专心致研”,围绕建立让科研人员安心致研的工作环境的出发点上。经理事会审议立项,为保障科研人员身心健康,助力科研人员出色完成科研任务,捐赠20万元,用于科研人员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助力,为科技创新出人才、出课题、出成果做贡献。目前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 
  (五)对标评估标准,完善基础建设。
  2021年基金会在抓内部基础建设中,主动对标评估要求与标准,加强基金会规范化管理,积极参加首都慈善联合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向优秀的基金会拜访学习。
  1.把好项目策划关。2021年在项目策划中,对拟策划的项目进行环节预演分析,对无法操作、落地、闭环的项目及时调整,减少工作被动与资金损失。
  2.过好抽查审计关。2021年基金会被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稽查大队抽查审计,也是基金会成立以来首次接受抽查审计,面对审计严格的要求,财务、项目部门主动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在年末的全市社会组织审计情况通报会上,顺利通过了审计。
  3.把握业务学习关。在北京地区新冠疫情继续严防的要求下,积极开展业务学习,不放过任何线上的培训活动,鼓励所有员工利用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政策法规水平。
  4.严把内部管理关。在内部管理运行中,认真落实理事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资助捐赠提交理事会审议。对各项工作的流程管理跟踪,对项目资料、图片等进行清理归档。在绩效考核管理中,坚持季度考核与年终述职考评相结合。在信息公开对外宣传中,坚持在慈善中国平台上公开信息,维护好微信公众号等对外宣传窗口。 
  二、存在的问题
  2021年是基金会生存发展艰难的一年,虽然做了大量的调研,以及对外的沟通联络工作,但依然存在着: 
  一是在募集资金方面,存在着项目筹资匮乏、资金后续短缺的问题; 
  二是在项目策划方面,存在着面向社会需求的项目,资源整合缺乏力度的问题,存在着缺乏普惠性公益项目的问题。
  三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基金会成立第八年,也是基金会面临持续发展的关键年,新的调整带来新挑战,基金会将继续在理事会的决策领导下,做好换届的各项工作,迎接基金会资质评估工作,大力开展面向社会各界的筹资,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服务中国科学院“3H过程”,勇于承担社会职责与使命,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政策法规,加强基金会内部治理、专项基金、捐赠募捐、保值增值、财税行政等法律风险管控,继续拓展筹资渠道,深耕策划公益项目,不断提高公益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力争各项工作有新突破。 
  一、加强面向社会筹资力度。2022基金会将加大面向社会筹资的力度,面向社会办公益,坚定走社会化筹资发展的信念。通过公益捐赠,促进科教融合,助力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开展项目微颗粒的调研策划,策划参与“99公益日”活动,打造面向社会大众的募资项目,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二、提升公益项目影响力。2022年继续围绕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教融合的主题,凝练打造具有“中科科教”特色的公益项目,深耕“移动科普展”项目、继续实施“科学家讲堂”项目,关注乡村教育,适时实施“乡村教育赋能计划”项目,探索与公募基金会的联手合作,利用资源,共享资源,促进综合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三、服务中国科学院“3H工程”。2022年基金会继续促进科教融合,支持基层研究所科研课题的研发;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慈善组织的特点与优势,借势借力借资源,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创业绩。 
  四、履行联合党委职责。2022年在北京市社工委、综合党委的领导下,继续完成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各项任务,把握政治引领核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带领所辖基金会开创让党组织放心、让社会信任联合党委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