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5月21日,“科学教育加法赋能——青少年科学教育研讨会”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北京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赵春江院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朱立达,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强,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徐雁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出席研讨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人大附中北京经开区学校王教凯校长作主题发言。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晓虎主持开幕式。
赵春江院士表示,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科学教育和学科教育相互促进,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让学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建立科技与教育的桥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为建设科技强国做贡献。
翁波在会议上致辞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他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作为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科学教育加法赋能。
朱立达表示,中国科协始终致力于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搭好平台,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投入到科技人才培养这项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当中。本次研讨会的开展,有助于共同探讨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方向。
李强表示,科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重大。科学教育不等于学科教育,需要学科加持,教育助力。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希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科学研究领域人才而不懈奋斗。
在主题发言环节,王渝生表示,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而科学教育使孩子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深入理解科学与教育的关系,以伯乐的眼光发现、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才能让更多的“千里马”在祖国大地上竞相奔腾。
郑永和从科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目标出发,结合手机科学课程和数字化实验桌面系统方面的开发与实施成果,为培养青少年实践数字化素养提供了实用思路和宝贵经验。
王教凯以“‘加’‘减’提素养,倍增促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课程变革的创新实践。
朱旭东对主题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的科学校园活动,实现科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而激发青少年兴趣,盘活科学教育资源,实现多方联动,培育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在研讨交流环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颗粒学会秘书长王体壮,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王红艳,中关村第一小学副校长邓翼涛,北京八一学校科技主任李锐,清华附中朝阳分校科学教师张炜婷,北京中科科教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东,中科科学文化传播发展中心副主任许世伟等聚焦“为科学教育加法赋能”这一主题,分别从中小学如何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学教育、科技特色校的建设经验、科学教育的心得体会等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分享。
最后,徐雁龙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实现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的转型升级,加强青少年创新素养提升;二是要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供给,培养大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三是要助力科学家、专业人才和科技教师支持科学教育工作,将更多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北京中科科教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中科科学文化传播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单位领导,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科学教师等参加会议。